前沿 | 关于未来学校的内涵、误区和趋势,这篇文章都讲透了
未来学校(网络图片)
01
“未来学校”不是严谨的学术概念
严格讲,“未来学校”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。但是,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可并使用这一概念,“未来学校”就成了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专有名词。
未来学校的首次提出,应该上溯至杜威的著作《明日之学校》,书中提及的葛雷学校、帕克学校、“村舍学校”、“森林小学校”等进步学校,都代表着杜威眼中的未来学校发展趋势。
进入21世纪以来,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,尤其是“互联网+教育”的兴起,探索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形态成为新的研究热点。近年来,我国教育界也陆续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未来学校探索活动。
综合已有研究,我们认为,未来学校是指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的学校结构性变革,通过空间、课程与技术的融合,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,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私人定制的教育。
未来学校具有三大特征:
01
一是学习场景相互融通,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校园的围墙,把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,学校的课程内容得到极大拓展,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学习,整个世界都变成学生学习的平台;
02
二是学习方式灵活多元,把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、社区服务、参观考察、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,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;
03
三是学校组织富有弹性,鼓励学生自主管理,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,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来组织学习,利用大数据技术让教育变得更加智慧,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。
本文作者所在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(来源:中关村在线)
02
未来学校的常见误区
未来学校不是对现代学校的全盘否定
随着未来学校的兴起,有人把它视为解决传统教育弊端的万能灵药,彻底否定今日学校的优势与价值,似乎“未来的”全是好的,“现代的”和“传统的”全是坏的。
实际上,未来学校不是推倒重来,更不是横空出世,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。
我们倡导的未来学校,里面既有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子,也有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基础,更大力吸取了现代学校注重系统性教学的精髓。
从这种意义上讲,未来学校是对传统学校的“改良”,而非“革命”,未来学校是在今日学校基础上往前走的一小步。
未来学校不是纯粹的教育信息化
未来学校离不开信息化,但只有信息化也不是未来学校。作为一项系统性改革,未来学校建设涉及方方面面,包括学习方式、课程结构、组织形态等方面的变革,信息化是撬动这些变革的支点,但不是未来学校的全部,更不是未来学校的目的。
未来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,打破整齐划一的工业化教育形态,创造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育。
与此同时,还有一种看法值得讨论,有人认为,只有“新技术”,没有“乡土味”,也不是未来学校。这表面看起来无懈可击,但却陷入另一种误区,把信息技术与自然环境或传统教育资源对立起来。
实际上,在数字原住民眼中,信息技术就是花草树木,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。
所以,我们既不要高估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作用,也不要低估信息技术引领学校创新的潜能。
未来学校不是追求高端豪华的学校
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,学校可支配的财力物力显著提升,很多学校把未来学校建设的重点放在软硬件设施上,引入各种高端的教育装备,修建豪华的创客空间,不断刷新学校建设的奢华程度。
甚至有地方把未来学校当作政绩工程,不惜重金打造豪华校园,忽略了课程体系创新、教学方式创新等软实力的增强,最终导致未来学校成了披着华丽外衣的教育工厂。
实际上,如果教育理念不更新、教学方式不改变,仍然以工业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学生,即使硬件再高端、校园再气派,也不能算是未来学校。未来学校绝不是靠高端豪华的硬件设施就能体现出来,靠的是学校提供高质量教育的水平,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程度。
与气派的教学楼相比,学校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教育转型上,通过空间、课程、学习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协同创新,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,这才是未来学校的成败关键。
未来学校不是追求高端、豪华的学校(网络图片)
03
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
学习空间再造:灵活、智慧、可重组
学习空间与学校的育人功能直接相关。长期以来,学校的学习空间一直延续着工业时代的设计标准。
最为常见的场景是:学校由一间间一模一样的教室组成,每间教室摆满整整齐齐的桌椅,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老师讲课。这种场景与工厂非常相似,教室就像工厂车间,教育过程则像工业流水线生产,这种标准化的教室就是为了满足标准化的教学。
为了更好地支持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开展,未来学校的学习空间将从“为集体授课而建”转向“为个性学习而建”,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:
01
一是灵活,创新教室布局,配备可移动、易于变换的桌椅设施,支持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;
02
二是智慧,打造数字化学习社区,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新技术,搜集学生学习的过程信息,评估学生的学习特征与优势潜能,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定制化的“学习体检表”,帮助教师研制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;
03
三是可重组,扩展学校的公共空间,打破固定功能的设计思维,促进学习区、活动区、休息区等空间资源的相互转化,把非正式学习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议程,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与交往空间,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,弥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。
学习方式变革:主动、深度、无边界
学习方式变革是未来学校的关键。传统的学习是固定的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学习固定的内容,并试图让所有学生达到固定的标准;未来的学习将突破这种强调标准统一的教学秩序,允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学习不同的内容,帮助他们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。
未来学习方式将呈现出新的趋势:
01
一是主动学习,面向真实问题重组教学内容,采用主动的、探究式的、游戏化的学习方式,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习知识、养成个性、培养能力;
02
二是深度学习,学习不能停留于知识的了解和知晓层次,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,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,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,创设更多的动手机会,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,帮助他们掌握知识之间的深层次联系;
03
三是无边界学习,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,突破校园的界限,学习既可以在教室,也可以在社区、科技馆和企业,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学,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。
课程体系重构:个性、联结、跨学科
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分科为主,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习得,但不利于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。随着课程的“知识化”倾向愈演愈烈,课程与生活的距离也逐渐拉大。
杜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
“只有在教育中,知识主要指一堆远离行动的信息,而在农民、水手、商人、医生和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生活中,知识却从来不会远离行动。”
未来的课程将根据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设置主题,通过跨学科的课程整合,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建立联系,促进知识的活化,加强知识学习向实践创新的迁移。
未来的课程将呈现新的趋势:
01
一是个性,所有学生使用同样学习内容的局面将逐渐瓦解,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,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造,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主张,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;
02
二是联结,未来学校的课程将突破校园的限制,联结学生与自然、社会以及个体生活的联系,通过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,课程的提供者不仅仅是教师,也可能是农民、医生、商人、工程师、运动员、社区工作人员等,任何有专长的人都可以成为教师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,课程资源更加丰富,学生既可以选择线上课程,也可以选择线下课程,既可以选择本校的课程,也可以选择外校的课程;
03
三是跨学科,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,通过序列化的问题把各学科知识串联起来,形成一种更加全面、相互衔接、融会贯通的课程结构,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备的视角、思维和知识体系。
未来的课程将呈现个性、联结、跨学科等特点(来源:36kr)
组织管理转型:开放、民主、扁平化
当下学校管理存在过度的功利化、科层化、秩序化倾向,造成学校实践中“管理宰制教育”的管理主义盛行,学校管理本应具有的教育性遭到弱化乃至遮蔽。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业机构,管理本身也应该是一种教育,不适合的管理将会导致不完整的学生。
未来的学校将更多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,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年级和班级的管理体系,加强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之间的衔接,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私人订制的教育服务。
01
一是开放,加强与外部社会的联系,推动学校与政府部门、科研机构、社区、家庭等开展跨界合作,利用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优化办学,完善学校治理结构,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,促使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,学校与社会、家庭形成良性互动;
02
二是民主,学校各项事务都应充分尊重学生,鼓励学生自主管理,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情操、国家意识和世界精神的健全公民,尤其对待学习困难学生和特殊儿童,要秉持公平理念,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;
03
三是扁平化,通过职能划分和机构重组,实现决策、执行和监督三个职能相对独立,精简管理层级,加强机构之间与机构内部的协调,学校组织构架将从纵向垂直模式转向多向交叉的互联模式。同时,利用大数据提供更加精准的教育管理服务,建立“用数据决策、用数据管理、用数据创新”的新型管理机制,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。
04
小结
学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,每个时代的学校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。从庠序到私塾,从古代官学到现代公立学校,无一不是时代变迁的产物。
随着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全面到来,新的时代必然会塑造出新的学校形态。在这个变革的时代,教育需要改变,也需要坚守。学校既要主动对接时代需求,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教育”的变革路径,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。
同时,未来学校要坚守教育的本质,回归教育的本原,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,把更多的创造权交给老师,把更多的办学权交给学校,让未来学校真正成为学习的乐园,而非教育的工厂。
微信编辑 | 孔佑明
文章来源 | 公众号“一读EDU”
推荐阅读
彼得·圣吉:教育不是为今天,而要为想象不到的未来做准备 | 关注
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
投稿、合作请联系905366878@qq.com